2021 塑膠湯 PLASTIC SOUP

參與藝術家
PARTICIPATING ARTISTS

紀柏豪
Chi Po-Hao

藝術家介紹
ABOUT

現為「融聲創意」負責人,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藝術、文化與科技」項目。兼具經濟學與音樂背景,他的藝術實踐大多源自於對規則與邊界的好奇,常經由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差異來設計方法。近期主要關注方向為被連結實體如何在網路中共構彼此,以及人與科技物的能動性與協同可能。曾於荷蘭 V2 動態媒體中心(2014)、 西班牙 Laboral 藝術與創意產業中心(2016)、英國FACT藝術與創意科技基金會(2018)等科技藝術機構駐村,隔年獲選為國家兩廳院短期駐館藝術家,作品曾於國內外諸多藝術場館及活動中呈現 。

Po-Hao Chi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tioner who works at the fusion of art, music, and technology. His practice usually stems from the fascination with boundaries and guidelines to associate diversities in everyday life. His recent research is about agencies and collaborative capacities between humans and artifacts with the evolving connectivity. Chi graduated from the Art, Cultur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at MIT and received his MMus from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a B.A. in Economics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藝術家日誌
ARTIST JOURNAL

「通過發展[藝術實踐]可以知道什麼是其他方式所不能知道的?」 (Barrett 2007, Gray 2010)

藝術在當代社會的作用正不斷變化—它創造了一種新的美學,捲入了社會、科學和技術變革的模式中。隨著人們日益認知到社會所面臨的基本問題太過複雜、非單一學科所能解決,藝術研究因其跨越、匯集和融合不同知識領域的能力而具有了新的意義。今天,許多實踐者與機構應用跨學科方法,將藝術與自然、科學與感性、想像力與現實相結合,創造嶄新經驗、知識和美學。此類協作形式在進行國際各大展會、雙年展及重要藝術活動中已屢見不鮮,「藝術、文化與科技」(Art, Culture and Technology)、「藝術與科學」(Art & Science)、生物藝術(Bio Art)、思辨設計(Speculative Design)等有別於傳統藝術表達的創作形式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台灣創作者在此趨勢中能如何借鑒這樣的風潮,重新定位並開展與國際機構的合作,反思我們需要怎樣的「藝術/科學/科技」協作形式,便是此計畫的發起初衷。

1951年,麻省理工前衛視覺研究中心(CAVS)創始人捷爾吉·凱普斯(Georgy Kepes)策劃了《新景觀(The New Landscape)》展覽,將一系列應用前沿科技產製的科學圖像與彼時風行的新抽像畫並置一處,關注於反覆出現的形式、模式、節奏與邏輯系統,從而在科學和藝術間搭起橋樑,將詩意表達與通過技術深掘的不可見世界相連。本計畫將關注藝術和科學實踐的歷史、理論和方法,通過從凱普斯將「視覺研究」向「視覺化」方法的轉變,尋求當代藝術與科 學相互聯繫的新途徑。在此,「視覺化」指的是「將本身不屬於視覺的事物視覺化的日益增長的趨勢」(Mirzoeff 1998)。

此外,根據Stephan Wilson的說法,「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正在成為21世紀美學的關鍵」,因此「藝術家應該渴望知道研究人員正在做什麼和想什麼,科學家和技術專家應該熱衷於了解藝術實驗」(Wilson 2010)。

指導單位 Advisor|文化部 Ministry of Culture

協力單位 Co-Organizers|deriveLab、BEMA、穀米機工 Okome Studio

場地協力 Venue Supported by|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Treasure Hill Artists Village

裝置製作 Installation made by|穀米機工 Okome Studio

主視覺設計 Key Visual| 洪紹元 Hong Shao Yuan 、蔡旻芳 Cora Tsai

網站設計與開發 Website design/develop| 阮琛婷 Jennifer Juan